15种鸟筑起的鸟巢最令人惊叹

15种鸟筑起的鸟巢最令人惊叹

鸟类世界充满了非凡的建筑师,它们建造的巢穴从简单的杯状到超乎想象的复杂结构,应有尽有。这些身披羽毛的“工程师”运用各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材料和技术,为它们的蛋和幼鸟打造安全的庇护所。有些鸟类会投入数周的劳动来建造巢穴,而有些则创造出昙花一现的杰作,只能维持一个繁殖季。从编织的钟摆到粘着唾液的结构,这15只鸟类以其精湛的筑巢技艺不断让鸟类学家和鸟类爱好者赞叹不已。

卡拉哈里的社交织工公寓大楼

图卢兹博物馆,CC BY-SA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群居织巢鸟(Philetairus socius)或许是鸟类世界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群居建筑师,它们会建造巨大的复合巢穴,最多可容纳100对繁殖对。这些麻雀大小的鸟类原产于非洲南部的干旱地区,它们建造的巢穴结构类似于栖息在树顶或电线杆上的巨型干草堆。单个巢穴结构可重达一吨以上,并能持续使用一个多世纪,一代又一代的鸟类不断地维护和扩建它。

每个鸟群在公共建筑内拥有一个独立的房间,该建筑具有卓越的温度调节功能。厚厚的茅草屋顶使房间在炎热的沙漠天气里保持凉爽(通常比室外温度低20华氏度),在寒冷的夜晚保持温暖。鸟巢非常坚固,以至于包括猎鹰和猫头鹰在内的其他鸟类也经常在这些鸟类公寓楼的侧面筑巢。一些群居织布鸟群已经维护并扩大了同一个巢穴超过100年,形成了卡拉哈里沙漠中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的自然地标。

金丝燕用唾液筑巢

Hectonichus,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食巢金丝燕(学名:Aerodramus fuciphagus)筑巢的价值堪称世界之最,而且几乎只用唾液筑巢。这些原产于东南亚的雨燕近亲,会花费数月时间筑造杯状小巢,这些巢几乎完全由硬化的唾液丝构成。在繁殖季节,金丝燕会从膨大的唾液腺中分泌出这种粘稠的物质,这些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后会硬化成类似水泥的物质。

这些半透明的白色燕窝是燕窝汤的主要原料,燕窝汤是一道已有400多年历史的中国美食。一磅燕窝的价格可超过2,500美元,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动物产品之一。由于需求旺盛,东南亚地区专门建造了商业“燕屋”,以吸引金丝燕并采集它们的燕窝。目前的保护工作重点是可持续的采集方法,以保护野生种群,同时传承这一传承数百年的烹饪传统。

园丁鸟装饰大师

缎纹园丁鸟。照片由 0ysstercatcher 拍摄,来自 Openverse

虽然严格来说雄性园丁鸟并非筑巢高手(它们实际的筑巢结构相对简单),但它们建造的求偶建筑堪称动物界最精致的。这些鸟类原产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它们会建造精致的“凉亭”——用精心排列的树枝搭建的华丽展示舞台,上面装饰着按颜色、纹理和光泽度分类的收集物品。这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鸟巢,而是雄性为潜在伴侣进行表演的求偶舞台。

沃格尔科普园丁鸟(学名:Amblyornis inornata)会建造一个锥形小屋状的建筑,并配有一个“前草坪”,草坪上精心装饰着色彩缤纷的水果、鲜花、甲虫壳以及瓶盖或玻璃等人造物品。缎纹园丁鸟(学名:Ptilonorhynchus violaceus)尤其喜欢蓝色物品,它们会收集蓝色的羽毛、鲜花、浆果,甚至会从附近的人类聚居地偷走蓝色的衣夹或吸管。有些种类的园丁鸟会用平行的树枝搭建林荫道式的凉亭,而有些则会围绕树苗搭建五朔节花柱。这些艺术创作不仅展现了它们的审美意识,也展现了它们解决问题的智慧,因为雄性会不断地重新布置和完善它们的展示方式。

哈默科普工程堡垒

Quartl,CC BY-SA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非洲原产的涉水鸟——锤头鹳(学名Scopus umbretta)——筑巢规模之大、坚固耐用,堪称所有单鸟中之最。这些巨大的圆顶结构直径可达5英尺(约110米),重量超过10,000磅(约XNUMX公斤)。一对配偶可能需要花费长达三个月的时间,收集和整理超过XNUMX根树枝和其他材料,包括泥土、草,甚至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甚至会用到塑料。

最终建成的鸟巢形似扁平的穹顶,入口处有一条通往巢室的小通道,有效地构成了一座抵御掠食者的堡垒。这些结构非常坚固,能够支撑一个成年人的体重。锤头鹳的非凡建筑技艺使其在非洲民间传说中被描述为拥有超自然力量的鸟类。有趣的是,一旦这座巨大的鸟巢建成,其他鸟类,比如埃及雁,甚至老鹰,经常会搬进来在支撑结构上筑巢,从而围绕锤头鹳的建筑成就,无意中形成了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蒙特祖玛楝树吊篮编织者

Kathy 和 sam 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比弗顿,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中美洲的蒙特苏马黑鹂(学名Psarocolius montezuma)筑巢的轮廓是鸟类世界中最独特的之一。这些体型庞大、群居的黑鹂会筑起奇特的吊篮状巢,像细长的泪珠一样悬挂在高大的树枝上。一个黑鹂群落中,一棵树上就可能有数十个这样的悬垂结构,构成了新热带森林中最引人注目的视觉景观之一。

每个巢穴长达6英尺(约30米),雌鸟大约需要XNUMX天才能完成。筑巢过程始于鸟儿在树枝上编织一个牢固的锚环,然后逐渐将纤维向下延伸,形成一个长长的袋状结构,顶部有一个小入口。建成的巢穴在风中摇曳,使捕食者难以进入。雄性拟椋鸟不参与筑巢。它们会花时间保卫领地,并进行复杂的弓箭式求偶仪式,在此期间,它们会向前倾身,发出汩汩的液体叫声,同时炫耀着它们黄色的尾羽。

Rufous Hornero 粘土烤炉建筑师

红色烤鸟粘土房屋。图片由 Charles J. Sharp 拍摄,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提供。

棕褐霍内罗鸟(学名:Furnarius rufus),又名红烤箱鸟,是南美洲的“陶艺大师”。这种中等体型的鸣禽筑起的巢穴非常坚固,呈烤箱状,几乎完全由泥土、黏土、植物纤维和粪便混合而成。阿根廷的国鸟霍内罗鸟则将其独特的圆顶状结构筑在树枝、栅栏柱、电线杆,甚至人类的建筑物上。

一对已婚的鸟儿需要共同劳作1-2周,用超过3,000喙的泥土才能筑成一个巢。最终建成的巢形结构类似于一个原始的粘土烤炉(因此得名“hornero”,西班牙语意为“面包师”),其厚壁可以抵御暴雨和捕食者的袭击。巢穴有一个弯曲的入口通道,通向筑巢室,为鸟蛋和雏鸟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这些泥屋非常坚固,通常可以保持数年完好无损。有时,当hornero迁徙到别处,其他鸟类会利用这些泥屋为下一个繁殖季节建造新巢。

北美土拨鼠活体孵化器

Kr.afol,CC BY-SA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通过维基共享资源

澳大利亚的眼斑尾鸡(学名:Leipoa ocellata)并非按照传统方式筑巢,而是建造了一个非凡的孵化器。这些体型与鸡相仿的鸟类会筑起巨大的土堆和植被,这些土堆充当着天然的堆肥系统,帮助孵化它们的蛋。单个土堆直径可达15英尺(约3米),高可达XNUMX英尺(约XNUMX米),里面装满了雄鸟精心收集和整理的数吨物质。

筑巢过程始于雄鸟挖一个坑,填满植物,再用沙子覆盖。随着植物分解,会产生热量,而马来鸡则成为敏锐的温度调节器。雄鸟会不断将喙伸入土丘,并通过添加或移除沙层进行精确调节,从而监测土丘内部的温度。当条件适宜时(温度精确保持在92华氏度),雌鸟会在土丘中产卵数月。雄鸟会持续进行温度管理,直到雏鸟孵化并自行挖出巢穴,完全脱离出生状态。这种复杂的孵化系统是鸟类世界中最复杂的生殖行为之一。

普通缝叶莺 大自然的裁缝师

Charles J. Sharp,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缝叶莺(学名Orthotomus sutorius)因其独特的筑巢技巧而得名,这种技巧实际上就是“缝合”。这种体型娇小的鸟类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形似莺,它们会用植物纤维、蜘蛛丝和棉花将大片叶子缝合在一起,从而筑巢。它们用尖尖的喙作为针,沿着叶子边缘刺出小孔,然后将植物纤维拉进去,将它们“缝合”成一个袋子或一个“摇篮”。

在叶袋中筑好巢穴后,缝叶鸟会用柔软的材料(例如植物绒毛、草和动物毛发)填充巢穴内部,形成一个舒适的巢杯。整个巢穴通常悬挂在树枝上,隐藏在树叶中,为躲避捕食者提供了极佳的伪装。早期的博物学家对缝叶鸟的“缝纫”能力感到震惊,以至于他们最初对这种行为的报道表示怀疑。一些缝叶鸟已经适应了城市环境,偶尔会将人造材料(例如线或牙线)融入到它们的“缝纫”中,展现出它们非凡的智慧和适应能力。

非洲棕榈快速胶艺术家

Dominic Sherony,CC BY-SA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非洲棕榈雨燕(学名Cypsiurus parvus)在筑巢时展现出非凡的黏合工程学。与大多数会编织、堆叠或挖掘巢穴的鸟类不同,这种体型娇小的雨燕会用其特有的唾液将巢直接黏在棕榈叶的背面。它们的巢呈半杯状,主要由羽毛、植物材料和其他柔软的碎屑构成——所有这些材料都通过鸟儿粘稠的唾液黏合在一起,并粘附在光滑的棕榈叶上。

这一壮举之所以格外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棕榈叶经常随风摆动和旋转,这就要求鸟巢能够承受持续的移动和方向变化。雨燕的唾液能形成足够牢固的黏合力,使鸟巢即使在暴风雨中也能牢牢地附着。雌鸟会直接在这个极简的结构中产下2-3​​枚卵,这个结构刚好能容纳它们。父母在孵化和喂养幼鸟时必须紧紧抓住鸟巢的边缘或棕榈叶本身。这种极简的筑巢方式体现了它们对非洲特定生态位的非凡适应性。

小鸊鷉漂浮建筑师

小鸊鷉,Tachybaptus ruficollis — 图片来自 See More

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又名小鸊鷉,其水巢是鸟类世界中最不寻常的巢穴之一。这些小型水禽会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淡水栖息地中,用浸水的植物搭建漂浮平台,这些平台固定在直立的芦苇或水下树枝上。这些巢穴的非凡之处在于其两栖特性——一部分在水面上,一部分在水下——这使得小鸊鷉可以直接从水下进入巢穴。

鸟巢最初是由鸟儿们收集并堆叠起来的一堆水草组成的湿漉漉的土块,略高于水面或略高于水面。雌鸟产卵时,父母会不断添加更多材料,使鸟巢漂浮在水面上,本质上是在不断地进行“家的维护”。鸊鷉离开巢穴时,通常会用湿润的植物覆盖卵,以躲避捕食者,并保持适当的孵化湿度。或许最令人着迷的是鸟巢的产热特性——即使父母不在,腐烂的植物也能产生热量,帮助卵孵化,在原本凉爽的水环境中,它们就像一个天然的热水瓶。

缎面园丁鸟视错觉大师

园丁鸟。图片来自那啥。

澳大利亚东部的缎纹园丁鸟(学名:Ptilonorhynchus violaceus)以其非凡的视错觉技巧,将装饰性筑巢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虽然它们实际的筑巢结构(由雌鸟建造)相对简单,但雄鸟会建造精致的展示场所,称为“凉亭”(bower),以吸引配偶。缎纹园丁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那条林荫道式的凉亭——两面平行的树枝墙,上面装饰着精心布置的蓝色装饰物。

科学家们的发现更加引人入胜:雄性园丁鸟会刻意按大小排列这些物品,从而营造出一种强制透视的视错觉。较小的物品被放置在离入口较远的地方。相比之下,较大的物品则被放置在较近的地方,这样当雌鸟从入口处观察时,就会产生大小均匀的视觉错觉。这种对透视的精妙理解表明,它们拥有此前被认为超越鸟类认知能力的认知能力。雄性园丁鸟会不断改进它们的排列方式,花费数小时调整每个物品的位置,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这种对细节的艺术性关注,使缎纹园丁鸟成为少数已知会通过创造视错觉来求偶的非人类动物之一。

Penduline Tit 专家羊毛织工

Zeynel Cebeci,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欧亚长尾山雀(Remiz pendulinus)体型娇小,却能筑起鸟类世界中最精致、最美丽的巢穴之一。这些小型鸣禽会编织精致的烧瓶状巢囊,悬挂在树枝上,通常悬在水面上。巢穴形状类似柔软的羊毛袋,一侧有一个小型管状入口,有时像短烟囱一样向下延伸,用于抵御捕食者和恶劣天气。

建造工作主要由雄鸟完成,它们会花费2-3周时间收集植物绒毛、动物毛发和蜘蛛丝,最终打造出这个精巧的结构。雄鸟使用了超过2,000块独立的材料,精心将它们毡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无缝隙的囊袋,囊壁厚度不到一厘米。最终建成的巢穴隔热防水性能极佳,即使在恶劣条件下也能保持内部温度。有趣的是,长尾山雀的繁殖策略非常独特:父母双方在产卵后都会放弃巢穴,让伴侣承担所有育儿责任——这或许反映了它们在建造这座建筑杰作时投入的巨大精力。

Baya Weaver 自然工程师

Creepanta,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南亚和东南亚的织巢鸟(学名:Ploceus philippinus)筑巢的技术在鸟类世界中堪称一流。这些体型类似雀科的小型鸟类会建造精致的悬挂式甑形巢穴,巢穴完全由细长的草条和棕榈叶编织而成。雄鸟首先在树枝上(通常悬在水面上)搭建一个坚固的锚点,然后筑起巢顶,并逐渐向下编织,形成一个带有长入口的细长巢室。

这些鸟巢之所以堪称工程奇迹,是因为它们结构完整,设计精妙。入口管道朝下,既能防止雨水进入,又能震慑捕食者。鸟巢内部通常有一道泥墙,将入口通道与筑巢室隔开,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并调节温度。有些雄鸟甚至会将萤火虫(用新鲜粘土固定)嵌入巢壁,形成生物发光“灯”,吸引雌鸟或震慑夜间捕食者。每个鸟巢大约有500个精心编织的结,可能需要长达500小时才能完成。雄鸟通常一个季节会筑多个巢,雌鸟则根据巢的质量和位置选择自己喜欢的结构。

白翅山鸦泥陶专家

patrickkavanagh,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澳大利亚的白翅山鸦(Corcorax melanorhamphos)会筑起巨大的泥碗状巢穴,展现出类似陶器的精湛工艺。这些体型与乌鸦相仿的鸟类生活在多达20只的家庭群体中,共同筑造一个大型巢穴。筑巢过程始于鸟类从溪岸或水坑中采集泥土,将其与唾液混合,形成类似水泥的化合物,最终硬化成类似于纸浆的耐用材料。

这个鸟群会合作建造一个碗状的深结构,直径可达10英寸,墙壁厚度接近XNUMX英寸。由于鸟群会聚在一起,建造过程可能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

关于我们 最新文章 简·奥特联合创始人 at 全球动物大家好,我是 Jan,Animals Around The Globe 的联合创始人,也是运营这个网站的两个人之一。 小时候,我就爱上了大自然、野生动物和动物。在美国、南非、意大利、中国和德国生活让我有机会探索世界野生动物。我最喜欢的动物是山地大猩猩、西伯利亚虎和大白鲨。 我是一名经过认证的 PADI 开放水域潜水员,去过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还曾在乌干达徒步追踪过大猩猩。我拥有经济学和金融学硕士学位。请将任何反馈发送至 feedback@animalsaroundtheglobe.com Jan Otte 的最新帖子 (查看所有) 13种在火山、间歇泉和酸池中繁衍生息的生物 - 8月3,2025 近代历史上灭绝的 15 种动物 - 8月3,2025 科学揭穿关于美西螈的10个迷思 - 8月3,2025

关键点

鸟类世界充满了非凡的建筑师,它们建造的巢穴从简单的杯状到超乎想象的复杂结构,应有尽有。这些身披羽毛的“工程师”运用各种令人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