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不止是都市人常見的問題,長期未改善更可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健康。當數日無法排便、腹部脹痛不適時,究竟該選擇口服還是塞劑通便藥?什麼類型的通便藥最適合自己﹖又有哪些副作用需要注意?這些問題往往被忽視,導致不少人只憑他人「成功經驗」自行購藥,卻未能有效解決自身便秘問題。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藥劑連線藥劑師周映彤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藥劑連線藥劑師周映彤人人排便習慣不同,並非每天排便才算黃金標準。當排便頻率明顯減少、糞便乾硬難排,甚至伴隨腹脹不適,就有可能受便秘困擾。便秘的成因多樣,常見包括水份或纖維攝取不足、缺少運動及藥物副作用等,了解成因及各種通便藥原理和特性,是選擇正確藥物治療的第一步。
人人排便習慣不同,並非每天排便才算黃金標準。當排便頻率明顯減少、糞便乾硬難排,甚至伴隨腹脹不適,就有可能受便秘困擾。(VCG)市面出售及公立醫院所採用的通便藥五花八門、劑量以至使用方式不一。以口服通便藥來說,一般可歸納為四大類:
膨脹性通便藥:吸水膨脹,增加糞便體積或軟化大便,幫助腸道蠕動,增加便意。市民常用的「橙粉」,當中就包含洋車前子(Psyllium)的水溶性纖維。服用時需飲用足夠水份,等待約1至3天才能見效,並可能引起脹氣。
滲透性通便藥:增加腸道內水份,將液體引入腸道和糞便,令糞便鬆散易排。這類通便藥約需1至3天起效,使用後有機會出現腹脹。例子有醫院常用的的乳果糖。
刺激性通便藥:顧名思義直接刺激腸道肌肉收縮,從而增加便意,如比沙可啶(Bisacodyl),或常於醫院配發俗稱「草餅」的番瀉葉(Senna)。雖然起效較快,但同時副作用亦比較明顯,可能引起腹部絞痛不適。
糞便軟化劑:通常含活性介面劑,令水分滲入糞便,軟化糞便。這類通便藥較少副作用,但起效的時間亦較慢。例子包括多庫酯鈉(Docusate Sodium)。
非口服類的通便藥,包括甘油條(Glycerin suppository)、比沙可啶肛門栓劑(Bisacodyl suppository)及灌腸劑(Enema)等,因應其成份而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它們均較口服藥物快起效,有些約5至15分鐘即可見效,但一般不建議長期使用。副作用除肛門不適外,某些水性灌腸劑更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腎功能不全者需特別小心。
精明選擇通便藥遇到便秘問題,該如何判斷哪種通便藥最適合自己﹖是否最快起效就是最好﹖實則不然。以下是幾個需要考慮的方向:
1. 便秘原因
選用通便藥前,應先回想可能導致便秘的原因,例如:最近是否飲食纖維或水分攝取不足?是否因藥物副作用或其他潛在疾病引起?若與生活習慣有關,建議先從增加纖維及水份等自然方法著手,未能見效才應考慮使用藥物。如懷疑便秘與藥物副作用相關,建議諮詢醫護人員作進一步分析。
2. 便秘相關徵狀
其次,便秘症狀亦會影響藥物選擇。如果有便意但覺得用盡力氣也難以出糞便,有機會是糞便太硬,這時可以考慮大便軟化劑。如果完全沒有便意,則可能需要膨脹性或刺激性通便藥幫助腸道蠕動。
3. 藥物副作用與個人需求
是否接受藥物起效速度較慢?藥物造成的肚脹痛又是否會影響日常生活﹖喜歡飲藥水還是服藥丸,味道又如何﹖部分通便藥如乳果糖味道較甜,對部分病人而言可能難以入口,因此各類通便藥本身的副作用、起效速度,以及病人主觀感受,也應一併考慮。
4. 注意警號與潛在疾病
便秘若伴隨著異常症狀,如排便時肛門劇痛、大便帶血等,則可能提示著更嚴重的腸道疾病,此時自行購買通便藥就變得相對次要,反而應主動求醫。藥劑師在建議病人合適的通便藥時,通常也會詢問是否出現這些警號,必要時轉介醫生跟進。
選擇通便藥的過程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切勿一味追求快速見效,忽略便秘背後的真正原因或潛在健康風險,因此建議遇上便秘相關疑難時可先向社區藥劑師求助。
便秘雖是常見的問題,但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帶來長期困擾甚至健康風險。(Getty Images)其他便秘疑難1.多款通便藥,誰優誰劣?
沒有標準答案,醫學上亦甚少有大型研究直接比較多款通便藥的成效。最重要的是選擇一款針對自己便秘成因,副作用又能接受的通便藥,這樣才算合適。
2.可否同時用一款以上通便藥?
雖然同時用多於一款通便藥並非絕對不可,但一般建議先單獨嘗試一款適合自己的藥物。如服用合理劑量後仍未見效,宜諮詢藥劑師或醫生,找出根本原因。市面亦有些產品,結合多於一種通便成份,例如同時含有膨脹性(洋車前子)和刺激性(番瀉葉)成份的通便粉。
3.長期使用通便藥會否產生依賴?
除非經醫生評估建議,部份通便藥,特別是刺激性通便藥如「草餅」,不宜長期自行使用,否則有機會令腸道變得依賴藥物,停用後難以自行排便。長期便秘人士,應在醫護人員協助下,選用較溫和的通便藥,減低風險。
便秘雖是常見的問題,但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帶來長期困擾甚至健康風險。認識各類通便藥特性,有助針對自身或家人情況作出明智選擇。如遇到異常的徵狀或便祕問題長期未改善,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意見,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
按摩錯位可致腦中風 「頸前三角區」最高危牽連皮膚和內臟的脊椎性關節炎C組輪狀病毒首現本港 無針對疫苗 幼兒較易感染突發性失聰損聽力 把握治療黃金期背部痘痘不是暗瘡?小心患上「皮屑芽孢菌毛囊炎」耳朵痕癢濕悶或患上「霉菌性外耳道炎」 胡亂清耳恐霉菌乘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