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再次展现了其复杂且难以捉摸的一面。就在不久前的东亚杯上,国足以1比0险胜中国香港队,勉强恢复了一些面子。然而,没过几天,中国足协却宣布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取消国家队在9月份的集训和热身赛。这一决定表面上看似为中超联赛让路,实际上却暴露出国足在世界杯预选赛失利后的明显迷茫——在没有重大赛事任务的情况下选择消极应对,这究竟是务实的选择,还是一种敷衍了事的表现?
经过多方面的审核与确认,足协取消9月赛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国足在6月已彻底失去了参加2026年世界杯附加赛的机会,因此原定于9月的热身赛也失去了锻炼阵容的意义;其次,由于中超第23轮与第24轮之间仅隔12天,且涉及到争冠和保级的关键赛事,若是征召国脚,必然会遭到俱乐部的强烈反对。而更为微妙的是,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刚刚结束合同,足协尚未开始新帅的选拔流程,强制集训可能会导致新任主帅的上任时间变得匆忙。
然而,这种妥协真的是出于无奈吗?更深层的矛盾开始浮现,国足与国内联赛之间的冲突根本源于人才储备的不足——同一批球员不仅要面对俱乐部的比赛压力,还需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体力来为国家队效力。足协的这一临时让步,实际上只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讽刺的是,原本在5月份宣传的9月举行的四国邀请赛,如今却成为被放弃的项目,连最基本的商业契约精神都遭到质疑。
我持有明确的看法:虽然足协此举看似合乎理性,实则显示出其目光短浅。世界杯的出局并不等于国家队的建设可以停滞不前。正如1994年日本队未能进入世界杯,但依然通过不断进行热身赛提高自身实力,最终成为亚洲冠军。而我们在遇到挫折时,却选择收缩战线,并借口“为联赛让路”,实际上只是逃避了根本的体制性改革。
展开全文
久尔杰维奇接手国青队的安排本应是水到渠成,但目前的国足如同一盘散沙,根本没有真正能够担任核心支柱的关键人物。若是管理层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选帅时以往拖延的毛病很可能会再次浮现。
不少网友对此展开了热议:有人认为国足应积极参与联赛,而不是浪费钱财打友谊赛;也有人批评这种做法是自暴自弃,甚至提到未来连亚洲杯的前景都可能岌岌可危。更触动人心的评论则提到,阿根廷将在十月来华热身,但足协宁愿花钱邀请明星队来比赛,也不愿意安排系统的训练。如此的面子工程,究竟能否拯救中国足球呢?
留给读者的最后反思是:当国家队和联赛只能二选一时,我们是否已经默许了中国足球没有两全其美的未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